抗战期间1937年11月苏州沦陷,东吴大学及附中在从苏州迁撤出,几经曲折,1938年到了上海租界,文、法学院和附中借慕尔堂开始上课。

受到轰炸受损的苏州校园建筑
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,这一天,珍珠港事件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攻占上海租界,同时开始占领了欧美列强在上海的产业。上海滩炮声隆隆。东吴附中的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来到课堂上学,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仍在急急忙忙的背着英语单词——为了应付英文阅读课上戎更生老师的提问。

慕尔堂外景

戎更生,苏州人,东吴附中毕业以后,在1928年获东吴大学文学士,后留在东吴附中教授英语。30多岁的戎老师,中等个子,戴着一副深度眼镜,看上去很廋弱。

他上课认真,音色很美,大家非常喜欢听他朗诵英文。这天,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用英语和学生互问早安,却首先在黑板上写了“最后一课”四个大字,转过身来,一反过去温尔文雅的形象,激愤地大声说:“同学们,日本人已经在太平洋上向美国开战了,天亮前的炮声,就是黄埔江里的日本军舰向英美军舰开炮。日本人马上要占领租界,孤岛就要沦陷,我们要成为亡国奴了”。同学们站起来高喊:“我们不做亡国奴”,全班同学群情激愤。戎老师挥手让大家安静,他说:“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课了。你们年龄还小,中文还没学好,日本人将会强迫你们学习日文,让你们忘掉中文,达到灭亡中华民族的目的。”他顿了一下又说:“犹太亡国千年,犹太民族至今犹存。他们散居世界各地,在外虽讲当地语言,但回家必讲自己的希伯来语。你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的中国语言。今天是最后一课了,我们来再读一遍《The last lesson》。你们不是小弗郎士,用不着责备自己,但是应该永远记住韩麦尔先生的话。”
接着,戎先生用英文朗读了《最后一课》中最重要的一段话,但他将其中的“法国语言”改成了“中国语言”:“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——最明白、最精确,我们必须把她记在心里,永远别忘了她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,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,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”。反复朗读后,他请求同学们依次朗读。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离开了学校,但仍然有孩子在朗读,窗外传来了日军“哒哒”的皮鞋声,戎老师依然镇定着“next”,招呼着下一个孩子继续朗读。直到日军把封条和告示贴在慕尔堂的铁门上,戎老师深情的重复着韩麦尔先生说过的一句话:“school is dismissed,you may go!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