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众教育家高阳

发布者:dag发布时间:2018-09-07

1929年,高阳在《民众教育论文集序》中说:“余以为登高自卑,行远自迩,卑与迩为高与远所必经之阶梯。苟能戒浅近,羞浮沉,继续努力,有恒不辍,心得必能更多……” “幼读《中庸》‘君子之道四’,心有会悟,遂取其义,号践四。”高阳先生毕生从事民众教育,“一生尽瘁于教育事业”,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,尤其是民众教育的发展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高阳(1892—1943),字践四,江苏无锡人,191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,后赴美留学。1918年春回国后,他放弃入外交部工作的机会,而投身于教育事业。他曾与俞庆棠、赵冕诸先生发起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,又与晏阳初、梁漱溟等组织全国乡村建设学会。19202月,高阳为践行父亲遗志,捐出家产,在家乡无锡创办一所完全中学。由于建校地价成倍增长,从原先的每亩350元涨到700元,原来的建校预算严重不足,高阳不得不一再变卖家产,以补缺额他先是卖掉了无锡三里桥同昌棉籽行、通汇桥高顺昌砻坊的全部资产,后来甚至还卖掉了上海宜昌路面积约1200平方米花园洋房“高公馆”,以及无锡的自住房屋。房产卖光后,高阳全家在无锡三下塘租屋居住。抗战爆发又迁居上海江宁路,全家8,借面积仅20多平方米一只小阁楼。学校初办时经费困难,高阳甚至还从自己在大学任教的薪金中,拿出钱来资助学校。为了创办私立无锡中学,高阳真正是倾其所有,毁家兴学。

1926接受国立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的俞庆棠女士邀请,受江苏省政府聘接任民众教育学院院长,并负责筹建劳农学院。1929年春,劳农学院成立,设立农民师范科,高阳兼任院长。1930年夏,遵照大学规程及组织法,上述两院合并成立“江苏省立教育学院”(苏州大学前身学校之一)。高阳仍担任院长。学院成立以后,学院设有民众教育和农事教育两个系。学制四年。另设艺术教育、电化教育专修科

19307月江苏省政府公报

1930年的省立教育学院

倡导教育大众化,学校社会化,在院内外创设了各种教育机构及设施,作为研究实验和学生实习的场所。在郊区建立了黄巷、北夏、惠北等实验区;在市区,有丽新布厂的工人教育,有棚户教育,有南门民众教育馆、江阴巷图书馆,等等。高阳认为中国是农业国,农民最多,所以他十分重视乡村教育,亲自为学生讲授“乡村建设”课程。学院不仅在校内设立农事教育系及农民教育专科,而且积极开展乡村教育实验,创办了许多乡村实验区和民众学校。

1929年民众实验学校课堂作业



民众实验学校教学的成果

19295月高阳与俞庆棠、赵冕等共同创办了《教育与民众》月刊,在发刊词中他指出:“教育之目的,在使受教育者成社会的能员”。这份月刊发行百期之久,对中国的民众教育起了很大推进作用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《教育与民众》月刊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933年出版的《民众教育》一书

1937年抗战爆发,高阳率领全院师生员工撤退。一路艰苦辗转经芜湖、汉口、长沙,据张大年《毁家兴学为民众——记“私立无锡中学”创办人高阳(践四)》中记载,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西迁途中,当行到江苏高淳时,高阳长子高文凯肺疾复发,病情严重,不能再随队长途跋涉。作为院长,高阳肩负全院师生安全,行程不容延缓。在与夫人商量后,他决定将文凯托交小庙中和尚,全然不顾子女们哭喊着要文凯同行的要求,毅然舍子率队前行。在从长沙到衡阳途中,传来了文凯在高淳病逝的消息。庙中和尚感于高阳的精神,用自己的棺木装殓了高文凯。高阳得此噩耗,强忍心中悲痛,继续率队西行。在得到原任该院教授、时任广西教育厅厅长的雷沛鸿先生的帮助后,迁校至广西桂林。但终因经费来源断绝,于1941年停办。同年奉命出任广西大学校长。唐文治曾评论过:“予常谓贤者先人而后己,不肖者先己而后人,甚至有己而无人……予所亟赏践四者,在先人后己。综其生平,至公而无私,见义勇为,考其行谊,诸德咸备,不骞不作,可谓完人矣。”

抗战时期,生活极为艰苦,《自勉斋随笔》记载:广西大学校长高践四先生在三十二年1943年)的时候,从桂林跑到重庆来。有一天他去访他的旧朋友某君,叙谈长久的阔别,不知不觉已到十二点钟了,那朋友并未留他在一起午餐。他回到寓所来非常不高兴,以为多年的老友,竟不留我吃一顿午饭,似觉太不客气了。到了第二天,又另访第二个朋友,还是这样的对他,他便不若第一天那样的生气了,他以为大约重庆的风气是如此。到了第三天,他去访江问渔先生,江先生便留他吃饭,告诉他有粥有饭,有两样菜,一样是青菜汤,一样是炒鸡蛋,饭是吃的平价米。他吃了之后非常的感动,他见江老中午间还吃粥,平日大约就是一样青菜,炒鸡蛋恐怕还是因为他来添的。他因此才知道,重庆的公教人员真正艰苦,实在是食不饱、衣不暖,那能还可以留客吃饭呢?

由于长期的操劳,高阳先生不幸于19437月因病逝世。高阳出殡时,灵柩路经七星岩,广西教育研究所全体同仁在所长雷沛鸿带领下举行路祭,奠仪默哀。送葬的队伍排出一里多路。粱漱溟先生亲自与友人一起将高阳安葬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市东南郊,并撰写了《高践四先生事略》,称他为“风骨矫强,严格负责,为国家所最需要之一代教育家。”

高阳逝世前曾让女儿高谨玉记下遗言:

一、生平所报宗旨为:‘先公后私,先人后己。’以此自律,并勉励尔辈。

二、待人须忠厚,对长辈须克尽孝道。

三、凡事须前后再三考虑,不可卤莽,方针既定,必宜彻底。

四、余身后决不要以战时艰难之钱,花费于我个人丧葬之用。盖先父并不以隆重华贵之葬礼为荣。自幼读曾文正公家书,居家向来以俭为主。

五、余一生以尽力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最多,前后同学努力为母校增光,是余所至望也。

他就是这样实践的!

19439月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:“高阳志行宁澹,学术甚深,蚤岁留学美洲,专研教育,返里后创立学校,历任教师,声誉甚著,比年主持江苏省立教育学院,国立广西大学,俱有成绩。兹闻积劳病逝,悼惜殊深!应予明令褒扬,并交行政院转饬教育部从优议恤,以彰贤勋。此令。

国民政府褒扬令